1.3. 更新—升级已有的隧道
已有运营隧道的升级与装修可能会产生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限制的条件比新建隧道要多的多,因为应该将已有空间和限制等问题进行考虑。相关设备及集成的技术差不多是相同的。
隧道运营状态下进行更新和升级往往导致工期和费用的增加,且更难控制交通流量和交通条件,导致安全性降低。这些不利通常可能因为未对现有隧道运营状况、隧道真实特征、设备和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分析所致,或未根据交通情况进行有效的缓解策略或措施所致。
第2.8节提出了已有隧道安全诊断及升级计划的方法论。另外,第4.9节提出了隧道运营中开展工作的相关问题,这些方法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读者应注意以下章节的关键内容:
详细而严格的诊断是一个必要隧道的更新或升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不幸的是,这个环节经常被忽略。
隧道的诊断需要以下开展工作:
- 建立隧道详细的说明,详尽、准确的描述隧道功能和几何构造特征;
- 建立详细的结构特征报告。为了更新或升级的后继设计需要,应对隧道抗火特征及其他非确定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准确了解隧道的具体特征,或应明确列出需要开展哪些试验以明确相关特征;
- 建立详细的已有设备、完整程度、技术状况(是否足够先进)、具体特征、相关部件库存等相关信息的清单,设备的部分工作性能或需要进行相关的测试;
- 对上述中提到的剩余的设备进行更换以前,应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应确认是否上述设备的构件在市场中是否可以直接购买,特别是一些由于技术较为陈旧的构件,或因构件过于陈旧而无法直接购买;
- 检查维护和检查报告,分析设备的故障和停止工作的频率。
物理的检查必须辅助运营过程、运营组织和养护及与安全和救护干预相关卷宗的检查,检查的这个阶段最终可能会导致建立相关干预各方的培训,从而促进整修前隧道整体初始状态的安全情况。
诊断后必须根据隧道的实际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这种分析有以下双重的目的:
应该对隧道是够能够在目前的状态下(更新前)是否继续运营进行评估,以及是否必要采取过渡性安排:限制通行仅供某种特定类型的车辆通行、加强警戒安排及干预措施的安排、附加设备等等。
从安全角度来建立一个参考来提升更新计划的定义。
诊断需要能够识别(在工作中能正常识别而不会发生晚发现的风险)是否设备可以在工作情况下进行修正、增加或今后进行升级(工艺上的可兼容性,特别是数据采集、传输,自动起作用的设施及数据传输监控(SCADA))。
更新和升级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1.3.2.1. 第一个阶段:项目规划进行项目规划可能源于以下的原因:
- 上述的详细的诊断工作;
- 基于隧道初始状态的风险分析;
- 安全方面所考虑的不足;
- 对于已有空间及未来潜在的扩建进行分析,确保隧道可以进行升级。
升级计划还应基于隧道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范围的限制,如果优化的基建或设备的升级计划因无法满足一些限制条件而不可行。
1.3.2.2. 第二个阶段:升级计划的审核确认
升级计划的确认工作包含以下内容:
- 隧道升级计划做好后,应针对计划施工后隧道最终状态建立一个风险分析模型,来验证新升级计划的合理性。施工后隧道最终状态的风险分析模型应与施工前最终状态的风险分析模型采用的方法来建立。这样便于升级计划的优化;
- 仔细检查升级或更细工程各项工作在运营需要的必须条件(比如不允许隧道封闭或临时交通管制)下的可行性,当计划的工作与工作的具体条件不兼容时,应该加强互动。这些互动工作包括:
- 更新工作计划自身。到目前为止,更新计划的实施应适应两方面的要求:满足隧道的安全目标和满足运营条件要求;
- 适当对隧道运营的条件进行修改使得隧道的环境条件能够满足隧道升级计划工作的开展。
隧道的升级或改进工作并非只必须进行实际工程改造,它也可能是仅对隧道的功能、运营安排做出修改,譬如:
- 修改允许进入隧道车辆的类型:禁止卡车进入隧道、禁止载危险品车辆进入隧道;
- 建立交通限行细则:永久方式或仅交通高峰方式;
- 隧道最初是双向交通,后改为单向交通;
- 监管或干涉方法的修正。
本阶段的工作就是将升级的计划和方案转化为技术和合同细节,并加以实施。
本阶段需要对以下工作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
- 后继施工过程阶段的划分,应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工作的相互逻辑关系和优先顺序;
- 每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需要对风险分析部分分析和进行如果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必要的话:交通管理-交通管制-巡逻-加强干预措施;
- 隧道内及连接线的交通的临时性或部分的管制根据工作的时间段(白天和夜间不同,正常时间和空闲时间不同)、交通分流潜在能力、隧道隧道交通科安全情况等因素而定;
- 约束条件,局部和整体合同工期,一方面与发包方约定合同细节,另一方面实施全部的必要临时措施,并建立信息发布活动让用户和附近居民了解相关活动。